流行病学系

发布人:朱淑明 发布日期:2022-02-22

【历史与现状】
  原流行病学教学组筹建于1980年,从属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1984年分离出来正式成立流行病学教研室。2002年原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与流行病学教研室合并组成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2019年4月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拆分,组建流行病学教研室(系)。历任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曲际山和花肇猛、王志瑾和花肇猛、王志瑾和陈忠良、张彩霞和徐琳;陈维清、陈裕明、卢次勇、张彩霞曾担任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副主任,负责流行病学学科组的工作。现任流行病学教研室(系)主任为林华亮,副主任为刘跃伟。

【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4名,均获得博士学位。此外有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博士后多名,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教授:陈裕明 卢次勇 张彩霞 徐琳 林华亮
副教授:肖苏妹 张定梅 郭雅伟 刘跃伟 郭蓝 张子龙 王琼 杨音 徐仲之 王娇 郭城 程志远 邓魁 王婉馨

【教学和人才培养】
  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和检疫等各医科专业本科生《流行病学》课程,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R语言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研室参编多本教材和相关书籍,包括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等。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题实习、医科本科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
  教研室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已逐步形成特色教学团队和创新教学模式,如推行论文评阅法以克服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不易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的弱点;实施课堂案例讨论、加强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课题研究设计课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多途径全方位评估教学效果。此外,教研室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近年来,教研室招生规模为每年十余名博士研究生,40-50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包括: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一线实践工作、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各大高校附属医院从事科研或专业管理工作,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工作。
 
【科学研究】
  教研室围绕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资助;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Diabetes Care、Journal of Hepatology、Lancet Public Health、J Am Coll Cardio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JAMA Pediatrics、Microbiome、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PLOS Medicine、BMC Medicine、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Hypertension、Thorax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沉淀累积,教研室已逐渐形成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科科研方向。
(1)建立基于普通人群及特殊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前已建立“广州居民健康研究队列”、“乳腺癌患者生存队列”、“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队列”以及相关队列资料库和生物样本库。
(2)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研究并在国内外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截至2021年,在广东省及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七轮“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大型横断面调查”;针对儿童不良用眼等行为健康问题开展基于mHealth理念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同时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开展纵向研究,并联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抑郁高危人群及患者队列”,建立相关生物样本库及APP,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根特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药理学系建立长期研究合作关系。
(3)面向大气污染与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广州、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多个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群队列研究分析PM2.5、O3等常见大气污染物对呼吸、心血管和生殖等系统不同健康结局的影响及其疾病负担,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4)基于One Health理念开展人兽共患病、食品安全以及抗生素耐药方面的研究,推动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和谐统一。在COVID-19、SARS、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热、食源性疾病等传播机制的研究和传染病防控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与美国、澳洲、加拿大及国内多个疾病防控机构、兽医学、临床医疗的广泛合作,建立了基于One Health策略的跨学科、跨地区和跨部门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人-动物-环境交界面的主动监测系统,为传染病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5)在国内率先开展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自2008起纳入4500例社区居民建立“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并进行三年一次的定期随访,系统地收集和检测膳食或体内营养因素,及多种健康指标如骨骼肌肉、体成分、心血管、脂肪肝、肾功能及脑MRI等指标。与西湖大学等机构合作,检测队列人群的功能基因组、人体代谢组和蛋白组,以及肠道宏基因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资料,为系统地研究营养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及其机制提供了研究平台。
(6)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开展多组学研究(如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微生物组、代谢组、金属组等),把各类分子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研究中,以更深入分析暴露成分和疾病亚型,对研究多种重大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